巧用 “四个法宝”,激发基层依法治理新动能
发布:2024/11/27 来源:河源司法行政  作者:  浏览量:556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县委依法治县办的指引下,东源县司法局仙塘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巧妙运用考核评价“指挥棒”、融合共治“联动阀”、平纷止争“和谐桥”、法治文化“聚能环”,全方位筑牢基层法治建设根基,有力推动仙塘镇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完善保障体系:紧握考核评价 “指挥棒”,引领法治建设航向   

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积极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科学谋划法治仙塘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强基层导向、补短板目标、优效果定位,将法治建设纳入村(社区)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仙塘司法所作为镇村(社区)主要工作考核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对村(社区)法治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镇党委政府明确考核结果的运用方式,年度考核依据综合考评得分确定等次,与各村(社区)“两委” 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同时作为干部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按考核总得分设置“先进村居”称号(村前三、社区第一),并给予相应奖励,对表现优秀的村(社区)予以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村(社区)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以此有效激发各村(社区)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促使基层法治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显著提升了基层法治建设水平。

二、强化法治力量:开启融合共治“联动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将法治建设融入“1+6+N”基层治理体系,促进“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深度结合。以将法治建设纳入村(社区)考核为契机,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进程。不断强化“1+N”法治工作队力量,培育了 72 名活跃在各个村(社区)的“法律明白人”,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简单的纠纷调解服务。同时,严格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纳入合法性审查范畴,确保重大决策均由村(社区)法律顾问把好法律关。今年以来,5名村(社区)法律顾问为18个村(社区)提供法律意见37件次,提供法律咨询182人次,开展普法讲座 46 场次,参与化解纠纷18宗,参与规范“三资”合同审查30件次,为基层自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法律保障。

三、促进调解实效:搭建平纷止争“和谐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治理模式。针对行政村熟人社会的特性,大力推行 “大树头调解”等具有东源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针对常住人口多、人员流动大的社区,以小区为单位,充分发挥“楼长”“志愿者”等力量,织密调解网络。积极推动人民调解与其他调解方式的有效联动,深化“访调”“警调”对接,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灵活运用 “五老一顾问”“调解中普法,普法中调解” 等调解模式,成功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镇村两级。今年以来,镇村二级 20 个调委会共化解矛盾纠纷160宗,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

四、弘扬法治文化:筑牢法治文化 “聚能环”,营造浓郁法治氛围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法治与文化交融,鼓励指导各村(社区)结合自身特色,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内涵,打造以现行法律为重点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引导、教育、同化功能。如红光村将法治文化融入“南园古村”景区,通过在古村中融入法治元素,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又如龙利村打造全市首个村级民法典公园,使群众在散步休闲时便能学到法律知识。这两个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在全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村(社区)积极行动。今年以来,在仙塘司法所的组织推动下,全镇共举办法治宣传活动36场次,涵盖法律讲座、法治村 BA+平台直播、法治游园会等多种形式,参与群众达30000余人次,在各村(社区)营造了浓厚的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氛围,持续提升了村(社区)干部和群众的法律素养,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因法律意识淡薄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实现了法治建设“抓前端、治未病”的社会效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