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司法

春风化雨解纠纷

更新时间:2012/6/14

 

核心提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和谐安定,重在基层。

    
紫金县龙窝镇是省定中心镇,下辖33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面积422平方公里,9.5万人口,不仅是人口大镇,也是全市面积第一大镇。一般情况下,人多事情多,矛盾纠纷也多,而龙窝镇却创下了连续3年没有发生一宗县级以上集体上访事件,紫金县法院受理案件最少镇的优良纪录。

     2011年,龙窝镇共受理矛盾纠纷案件586宗,办结579宗,办结率98.8%,在全市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交叉检查中名列第一。同时,该镇也被授予了全市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龙窝镇化解矛盾纠纷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5月26日,利用周末时间到紫金调研的市委书记何忠友就专程来到龙窝镇“寻宝”,并对该镇的经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何忠友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善治河源”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解决好群众的困难,没有办好群众的实事,绝不是科学发展。龙窝镇领导干部敢于面对问题和困难,不回避、不绕行,化解纠纷持之以恒,最终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才能连续3年无越级上访。龙窝镇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要分析好、总结好,为全市提供参考经验。

     与很多乡镇一样,龙窝镇不是没有矛盾、没有纠纷,不同的是更多的矛盾纠纷被化解在了基层。日前,本报记者两次深入到龙窝镇,为您解读该镇调处矛盾纠纷背后的故事。
【操作流程】
每周梳理 分级定人 奖惩并举
     6月1,星期五。当天下午,本报记者来到龙窝镇委书记黄穗青的办公室,按照管理,下班前,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下称“中心”)会提交一份“龙窝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每周矛盾纠纷受理调处化解情况明细表”(下称“明细表”)。

     在黄穗青的办公桌上,记者随手翻阅了一叠以往的明细表,上面记录了一周来镇、村两级平台受理的信访案件,每宗案件后面标注了A、B、C、D4个不同等级,矛盾纠纷的诉求人、诉求情况、包案领导、驻村干部、职能部门、办结期限等相关信息也都清晰记录在案。

      黄穗青告诉记者,每周五下午,中心的人会向全镇30多个村居委会询问信息,排查矛盾纠纷,然后根据紧急程度进行划分,如果是A,特危级的,周末就不能休息了,必须尽快出手,尽早介入。周一上午,会召开工作例会,对矛盾纠纷处理情况进行通报,同时也对正在处理的案件进行研判、分析。

    “就像今天一样,每周五下午,我们中心会给各个村、居打一遍电话,摸查一周以来各村矛盾纠纷受理及处理情况,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镇主要领导汇报。”曾伟权说,平时,中心则每天召开矛盾纠纷排查会议,对积案的处理和新受理案件的包案工作按要求做好分工和安排。

     曾伟权告诉记者,在上报前,他们会对纠纷案件先梳理一遍,根据轻重缓急将案件分为A、B、C、D4个等级,其中A为特危级,B为较危急,D为一般性案件,A级的就由镇委书记、镇长任报案领导,跟踪解决到底,其他级别以此类推。

打造化解纠纷“主战场”
      422平方公里,34个村(居)委会,如果全靠镇中心的几个人去摸排全镇的矛盾纠纷是不现实的,所以,龙窝镇为所辖的每个村、居委会都建立了一个村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镇村综治信访维稳平台也就成了该镇处理矛盾纠纷的“主战场”。

    不仅要有平台,关键是要有一支懂业务、肯干事、有责任心的队伍,每个村工作站在业务上接受镇中心的挂钩指导,定期组织业务交流,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据介绍,两级平台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化解,并落实每月矛盾纠纷排查情况上报制度,基本形成了以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平台、村级工作站为支撑的综治框架与机制。

谁第一个接访谁就跟到底
     只重受理、轻视处理、忽略办结,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不少见,确保案件有人跟、有人办、办结了事才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龙窝镇是如何做的呢?

    落实首接访责任!镇党政领导要定期到中心接访,对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不管是否属接访领导分管工作范围,首接访领导必须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第一时间向分管领导、所在村进行交办,并对该信访事项进行全程跟踪督办,直到案件办结。

    此外,对于初信初访,则要求必须及时受理、及时研判、及时处理、及时答复,尽最大可能将群众信访问题化解在初信初访阶段。同时,对于市县领导批转和网上诉求案件,原则就是一条——限期办结。

我解决不了我就带你上访”
      虽然连续3年无越级集体上访,但98.8%的办结率还是告诉我们,龙窝镇不是万能的,同样有无法办结的案件,同样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此时又该怎么办呢?

    “如果我解决不了,那我就带你上访,是带领的带,不是代替的代!”黄穗青回答说,对于那些急、难、险的案子,而他们又解决不了的,比如没有相关政策,或者镇的层面确实无法解决的,如果一推了之,没人管,群众就只能选择上访,而且情绪更激动,也容易出问题。所以,他们就派人带着群众去上访,让大家知道有人在负责这件事,这就是有秩序上访。

     据介绍,对于此类情况,龙窝镇会与当事人协调,要求派出代表,在人数和诉求都合理的情况下,会安排镇领导到县里开展政策咨询、“上访”。“实践证明,这一招能让情绪激动的上访对象容易接受,更有利于矛盾纠纷的调处和办结。”黄穗青说。

干得好有奖,干不好就罚
      纠纷案件是否真的办结?双方是否满意?口说无凭,何以为证?台账上都一一留下了记录。

     据介绍,龙窝镇案件办理台账的记录和管理有两条纪律:一是“严”,讲程序、讲证据,防止案件办理不公的情况发生;二是“细”,每宗案件都必须有笔录,有陈述人签名、指模,经得起法律推敲。

     为了确保纠纷化解工作达到预期效果,龙窝镇还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奖惩机制:对每宗矛盾纠纷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的给予包案领导和干部每人100元的奖励,反之则罚款100元;对村级实行年度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考评,对考评前三名的村,年终发放一次性奖金;对发生县级以上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则年终综合考评降低一个等次,并对所在村村干部罚款100元—300元。

     此外,为了第一时间介入突发纠纷,龙窝镇规定了每天晚上和节假日,必须有两个以上的领导和两个办事员驻镇值班。一经发现擅自离岗失职的,每发现一次给予罚款50元,并在干部职工大会上点名通报批评。

【访谈】
乡规民约化解农村纠纷很管用
——对话龙窝镇委书记黄穗青
    调解一宗纠纷,怎样才是最完美的结局?遇到纠纷如有“不讲理”的怎么办,针锋相对还是“曲线”前进?面对来访,接访干部最重要的心态是什么?龙窝镇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先进单位”,而这一成绩,与重视化解矛盾、以身作则的“带头大哥”——镇委书记黄穗青有着很大关系。日前,黄穗青讲述了他对化解纠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要懂他
遇到不讲理的不能说出来

     
记者:矛盾纠纷的起因很多,涉及的人也各有不同,在处理纠纷案件时应该注意哪些?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

    黄穗青:你知道我们镇的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买的最多的办公用品是什么吗?是茶杯,因为经常有来上访的人控制不住情绪,摔杯子。

     说实话,选择来上访的大多数都确实是遇到了麻烦,碰到了解不开的结,再严重点的,都是带着怨气、怒气来的,所以,接访时首先要静下心来听群众说,这样他们就有了一个“出气”的地方。

     在与人沟通时更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法,绝对不能说人家不讲理。老实说,很多矛盾纠纷的发生,确实是其中一方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他讲理了,也就不会有纠纷了。而遇到那些火气正大、怒气冲天的,更要讲究方法,比如,他一进来就会把事情一摆,然后问你他说的对不对,这个时候,即使他是错的,也要说“你说的好像有点道理,你继续说,让我看能不能帮到你”,首先取得了他的“信任”,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要算账
算明白账更要算“糊涂账”

    
记者:调处矛盾纠纷,什么样的结果算是最理想的?

    黄穗青:我们化解矛盾纠纷的目标就是“双方无意见,不影响其他人”,这就行了。

     在农村、在基层,很多事情只靠法律是办不好的,还要懂民风、民俗,打感情牌。依照法律来判决纠纷后,明白账的事情解决了,但大家之间的心结还没解,矛盾也就还没有结束。这个时候,还要打感情牌,要让双方没有意见,同时不影响他人的利益,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打个比方,一个村的两户人都要建房子,可是他们两家所要建房的两块地基有交叉,双方都说这块地是自己的,结果僵持不下,如果完全依法办事,各自拿回各自的地,结果就可能是谁的房子都建不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知道双方性格,是比较大方,还是斤斤计较,然后根据情况,为他们算一些“糊涂账”,拿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让“让步”的一方有面子,让“获利”的一方心存感激,各有收获,促成好事办成。

要体谅
要换位思考想想别人的难处

     
记者:很多人面对棘手的纠纷时往往是躲过去、绕过去,你却是什么案子难就选什么案子,你的底气是什么?

     黄穗青:我们要体谅到镇里上访的群众,他们之所以上访,是因为他们的问题在村里确实解决不了,他们希望镇里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的群众,骑自行车大老远地到镇上,也是很辛苦的,如果镇里再表现得不热情,那么会冷了群众的心,他们会觉得很委屈,然后是愤怒,然后是不信任,然后就是恶性循环,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很多大问题就是由小问题慢慢积累而来的。

     从工作层面讲,咱就是要为当地群众服务的,要有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换个角度,如果上访的人是你的兄弟姐妹,你有何感想,一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以前有几个上访户,他们确实生活很困难,那我们就为他们办点实事,尽力而为,现在我们已经成为朋友了,小孩结婚还请了我。

     当然,镇里也不是全能的,真的碰上无能为力的,我们就带访,带着他们去反映问题,了解政策。有人带,上访群众心里就不慌,那就是有秩序上访。

【典型案例】
一块“风水宝地”引发的风波
      龙窝镇茶松村的村民贾平按照父亲的意思拆了自家老房子准备重建,却不想同村族人们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在这里连夜建起了宗族祠堂,理由是这里“风水好”。交涉过程中还被打骂侮辱,最终,贾平一纸诉状告到了县法院,虽然胜诉了,可族人们却阻挠执行,矛盾一触即发。

     “自己的地上竟被别人盖起了房子,还遭打骂,真是丢了面子又丢人,我爸心情不好,每天晚上拉二胡,那段日子真难熬啊。”6月1下午,贾平讲述了这起纠纷的前前后后。

    
得益于父亲的培养,贾平兄弟几人走上了致富路,而且生意不小。几年前,父亲思乡,想回到老房子住,兄弟几个就拆了老屋准备重建,拆除之前还特意向村里人打了招呼,还获得了支持。可就在老屋刚刚拆了,村里的族人们却连夜建起了宗族祠堂。理由有二:一来是这里的风水好,所以贾平兄弟们才如此有钱;二来贾平的爷爷就是贾家抱养的,本不属于贾氏一脉。

      自己的地盘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建起了别人的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双方发生了冲突,面对近200人的族人,贾平一方“败”了。与此同时,镇国土所工作人员准备进场执法时也被阻挠,最后,贾平只能向法院起诉,因为手上有祖屋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官司赢了。可法院的判决下来后,又遇到了麻烦,贾姓族人100多号人聚在一起,根本不让法院的人进村,并准备打“持久战”。

     随后,听说换了镇领导,双方又再次来到镇里,都希望新任的镇委书记“支持”自己,而且情绪都很激动。“那时候我刚到,对整件事情不了解,所以就告诉双方,要先把事情记下来,一定会帮助他们解决。”黄穗青说。

     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黄穗青组织茶松村的贾姓村民开了几次协调会,特别向贾姓族人们讲,贾平拥有祖屋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可贾姓族人们就是不听,坚持要在老屋的位置上建祠堂。事情无法推进,黄穗青想到了贾姓理事会,并请来了理事会会长,召集了贾氏族老出面协调,可协调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结果。既然僵持不下,黄穗青想劝说一向比较大方的贾平兄弟能否让一步,可贾平兄弟于法于情都是没有退让的理由。

      分头推进不行,干脆召集双方坐下来直接面对面交流。经过了3次协调,终于见到成效,双方决定握手言和,可就在最后签字的关头,因为有一人提出反对意见,和解前功尽弃。

     “此时双方可以说是摩拳擦掌了,如果事情继续拖下去,肯定是要出事的,而且涉及人数太多,一旦出事就是大事。”黄穗青说,试了几个办法行不通,经过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决定从贾平被打的事情上下手,请求公安机关协助,通过司法手段来破题。果然,这一招见效了。经过协调,双方最终达成协议,问题解决。

     “在事情解决后,我们搬家进新屋的时候,还是有人去闹过。后来,镇、村的干部又做了调解,并建议我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走动一下,缓解一下。”贾平说,这招确实不错,春节的时候我们相互走动了起来,慢慢地,大家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融洽多了。现在也经常回去,和村里人聊一聊,此前和我们有过冲突的人也觉得不好意思,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是非常满意的,更没想到会这么快解决。
(注:本版中贾平系化名)
本报记者/董福军 王春雨   特约记者 刘俊锋 图/本报记者 肖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