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司法

河源法治政府建设宣传系列报道|以项目创新大赛为激励积极探索山区特色基层治理之路

更新时间:2020/9/23

  

为提升政法综治工作创新动力,激活广大基层执法单位、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河源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原则,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为手段,以综治项目创新大赛为激励机制,认真谋划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开展了一系列政法综治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走出一条具有粤东西北山区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

一、认真谋划,科学部署比赛

2012年至2016年,河源市连续五年实施综治创新观察项目,共创建172个创新观察项目和一批示范项目、实验基地,培育、发展、规范了一大批社会组织等基层治理力量,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起,为突出政法综治(平安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每年举办一届“河安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大赛,截至去年底共举办3届,共有513个项目参与了选拔竞赛,突显了综治创新和社会协同的导向作用,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创新氛围得到进一步提升。

 

大赛共设置了社会组织版块、市直单位版块和县区版块。尽可能拓宽参赛对象的覆盖面,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同时通过不同版块之间的分类竞争,落实科学、合理、平等的竞赛机制,提高各参赛对象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效果。其中,社会组织版块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主体作用,强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社会动员的重要性,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市直单位版块强调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注重参赛项目与政法综治工作的关联度,以及在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县区版块注重以镇(街)、村(社区)为参赛主体,强调在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创新举措和成效。

二、积极动员,营造创新氛围

每年制定出台年度“河安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大赛实施方案,成立大赛组委会,动员市直各单位、各县(区)、一些枢纽型社会组织积极响应,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方针政策和省委关于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等系列要求,结合山区治理实际,精心策划本单位、本地区的综治创新项目。认真收集各单位的申报项目,按照与政法综治及社会治理关联度、创新性等要求,筛选一批项目入围初赛;再经过项目自评、初评,确定入围决赛的项目。据统计,3届创新大赛共有513个项目申报参赛。其中市直140个,县(区)直300个,社会组织23个,其他项目50个个。尽管目前各项目水平还参差不齐,但总体上形成了全市上下生机勃勃、社会各界全领域踊跃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权威考评,择优选拔项目

为保证比赛的权威性、公正性,大赛决赛评审以委托第三方机构承办的方式进行。大赛组委会邀请了省内著名高校、省委党校专家教授和省、市长期从事政法综治、法治、河源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担任评委。通过逐个项目单独陈述(视频或PPT汇报)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专家评委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定,根据项目创新性、社会效益、可复制推广性、可持续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考量,最终评选出一批创新要素多、社会效益好、示范性强的项目。同时,专家评委对每个项目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推进河源市社会治理创新提质升级的方向路径。

为提高参赛项目创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政法综治创新、社会治理的热情,河源市以创新项目考评为激励,将市直、县区版块参赛表现和成绩纳入年度综治(平安建设)考核,对获奖项目创建主体单位给予考评加分奖励,对获奖社会组织项目给予创新资金扶持,大大增强了基层创新动力,起到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社会效果。

 

四、靶向培育,提升成果转化

河源市以“河安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大赛作为切入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推动全市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创新发展。

 

下来,河源市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政法综治工作创新能力。一是大力推进政法工作创新,结提升实践创新项目经验,推进政法创新模式经验的集成归纳;二是对综治创新大赛获奖项目进行分类梳理,精选一秕代表性项目,将其列入市级社会创新实践项目继续进行靶向培育,推进创新实践成果复制推广、落地生根;三是走出去学习其他地区政法创新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党建、网格、共治、平台、机制、利民、奖励为七个着力点,以项目创新为抓手,打造河源政法工作创新品牌,走出一条具有粤东西北山区特色的政法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Baidu
map